开公众号之后的一些感想

从2015年11月左右开始写订阅号的文章,至今也有大半年的时光了。其中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和建议,也有朋友在后台留言,在此感谢大家。不过在看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有一些想法,在此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PS:自己踏入社会也没多长的时间,可能其中也会有一些偏见,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1. 范例思维

在写《博士生涯》系列文章的时候,有的朋友会在后台留言咨询这类问题:“在NUS读完PHD之后能否去美国或者欧洲做博士后?能否回国去985,211高校?”

关于这一类的问题,可能和大家在中学,大学所受到的教育有关系。在中学的时候,大家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高考,所有事情和所有人都必须围绕着这件事情转,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但是到了大学之后,就会明显的发现身边的同学不再只围绕着学习这一件事情,比方说有很多同学会去参加社团活动,有不少同学会去做社会实践,当然也有一批同学依旧以学习为主业,持续着中学的生活。其实,这几种生活方式都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在18岁之后,很多事情就需要自己亲自做决定。这个时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如果学生明确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事情,那就不会产生迷茫,肯定就一股脑的做下去了。但是,很多学生是不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那么在大学里面就会有老师,辅导员甚至学长学姐来给大家提供经验,告诉大家应该做什么,只有做什么能够带来最大的收益。

到了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的阶段,这种环境就会产生巨大的变化。不再有老师的就业辅导,不再有辅导员这个职位,甚至没有学长学姐的经验总结。用常见的话说就是:一切皆有可能。比如,在NUS读PHD的过程中,自己亲眼见过自己的朋友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悲剧。有的是导师辞职离开学校,把学生留在学校不闻不问的;有的是即使导师在学校,也对学生的科研不关心的;有的是拖着学生长期不给毕业的。身边的朋友也做过各种各样的选择,包括读博期间换导师的,转专业的,甚至退学的。至于毕业的去向,不仅有去欧美做博士后的,有去大学做助理教授的,也有去投行的,甚至有去互联网公司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除了特别亲密的朋友,你不再会去关心别人做什么样的工作,过什么样的生活了。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走着完全不同的路,根本就没有模板一样的人可以模仿。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未来做着准备。

2. 线性思维

还有一些经常碰到的问题就是:“在NUS读完PHD,能够去投行工作吗?”,“在读博士期间需要去考CFA吗?”,“博士毕业工资能够拿多少?”,“这个硕士生或者博士生的项目竞争力如何,值得去读么?”

这些就是典型的线性思维,就是做了事件A,必然会导致事件B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发展不仅要考虑自身的情况,还需要考虑历史的进程。也就是说,很多时候并不是因果关系而是某种相关性导致了事件的发生。首先,读PHD,没有人能够保证博士生一定能毕业。其次,学生也不知道自己要读几年才能够毕业,只能够根据师兄师姐的毕业年限计算一个期望值。再次,导师给学生的推荐信质量也是不同的,师兄能够去985,说不定由于导师不喜欢某学生导致该学生只能够去二本教书,即使这个学生的论文发的水平远远高于师兄。并且跟一些厉害老板的学生的出路也不见得比一些普通老板的学生出路好。最后,能不能够去投行,能拿到多少工资基本上都是因人而异。曾经见过纯数学的同学去投行做quant,去互联网公司写代码,做着和博士论文基本上没有关系的工作。真正厉害的人,不在于多读了一个学位或者考了一个CFA,而在于那些让他们厉害的背后因素,一些其他人根本不具备的素质,比如性格,意志力等。

3. 学生思维

之前某天写过一篇转行的文章,有人在后台留言:“这些技术能不能进了企业再开始学?”,“转行到底要花多少时间?”,“在公司有没有人带着干活?”

在学校的时候,无论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阶段,学生都可以告诉老师,虽然我不会,但是我愿意学。但是按照普通企业的招聘标准,一般都是观察这个人能否胜任该岗位的需求(或者说有潜力胜任这个岗位),而不是看这个人愿不愿意学。在企业工作,是需要时刻有产出的,无论是成功的项目还是失败的项目,都需要给出一个交代。企业是一个商业机构,需要员工有产出,然后从中获取利润的,而不是像学校一样的培训机构。

至于转行的时间肯定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知识结构,所能够做的事情也会有所不同。不过如果想好了要转行的话,早准备肯定胜过不准备。还有的人会问如何快速的学习HIVE,C++之类的,这一类问题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回答。不过如果有一个人问我,如何在十天内快速学会实变函数,我一定会告诉他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刚进公司的时候,一般来说会企业都会指定一位导师,给新人划定工作的范围,甚至有明确的deadline,看上去其实和学生时代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如果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工作,那这个项目基本上就完蛋了。上级一般来说会希望员工主动去思考一些问题,主动做一些事情,甚至有一个较为长远的规划。做这些事情都是希望员工能够成长起来,能够在工作中独当一面,能够和别的团队甚至和其它公司竞争。在学校中,一般来说老师都会主动教学生很多知识,希望学生学会这些技能。但是在工作中,有人主动传授知识和技能,绝对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很多技能都需要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别人出于援手帮助是由于他们的好心,如果没有出手也不必苛责。每个人在公司里面都有着做不完的业务,忙不完的事情,实在是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指导其他人。既然在别人都可以自学成才,为何不自己动手主动学习,丰衣足食?在大多数情况下,一定要放弃“老师教才会学”的学习方法,企业雇佣一个人是用来产生价值的,而不是不是消耗公司资源的。

4. 不独立的思维

在学校的生活中,除了读PHD期间课题的未知性,在中学,本科,硕士的作业甚至论文几乎都有标准答案,考试也有规定的范围。在学生生涯中,除了读博士阶段,一般来说老师都会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但是到了工作中,处处都是未知,每一天都是一种“考试”,没有固定的答案可以参考,没有现成的模版可以参考。学生思维的人一般都会以一种被动的方式去接受任务并完成任务,当然这并没有错。不过以职场的角度来说,这样就会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方式,一般都会在做一些繁重而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任务。在职场混,不但要学习,还需要主动给业务方甚至自己的团队出谋划策,想各种方案应对当前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不仅需要提升自己的技能点,亲自动手做调研的工作,还需要学会和业务方沟通,想办法从其它地方获取资源供自己调用,甚至知道如何管理项目。如果独立负责一个小项目的话,不仅需要自己把控项目的进度,积极反馈产品的不足之处,还要推动项目其余成员去做该做的事情,一起把项目做好做大。在项目的进展中,不仅需要把具体的任务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还需要实时地与大家沟通,了解项目的困难点和关键时间点,更好的完成项目。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