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来自南大化院的信

见信如晤!南大化院致用人单位和校友的一封信

尊敬的用人单位,亲爱的校友:

你们好!

首先,诚挚感谢各用人单位一直以来对我院就业工作的热心关注与大力支持,帮助我院学子在理想的工作岗位上服务社会,建设国家。感谢各位校友对母院发展的支持和对学弟学妹们的帮助和指导,你们的成就为他们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树立了典范。
自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设置化学系以来,南京大学化学学科已走过百年历程。秉承“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以及“严谨、求实、创新、奉献”的优良传统,由化学学科发展而来的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已经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17年,我院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学科双双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百年砥砺,薪火相传,我院培养的一代代化院人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各行各业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今天,学院师生正在配位化学、化学生物学、能源化学、先进光电材料、合成化学、材料化学、生命分析和分子成像、绿色化学以及计算化学等多个领域开展研究,以化学人独特的思维和方式认知、创造并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当前,全国上下仍处在全力防控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受疫情影响,今年本就因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40万而紧张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帮助我院129名本科毕业生,133名硕士毕业生和143名博士毕业生走上满意的工作岗位,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达成的目标。
为促进社会需求与人才供给精准对接,值此用人单位招聘与毕业生求职就业的关键时期,我院诚挚邀请各用人单位,为我院学子提供更多宝贵的就业岗位和发展平台若您有招贤纳士的计划,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将招聘信息传达给毕业生,根据需求帮助毕业生与贵单位搭建好线上选聘平台,并择优定向推荐,积极配合您完成好招聘工作。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各位校友伸出援手,充分发挥您的社会影响力,帮我们牵线搭桥,提供宝贵的就业信息。同时也欢迎各位校友为即将毕业的学弟学妹分享求职经验,提供线上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求职信心,掌握求职技巧。
再次感谢各用人单位和校友的理解与支持,在这个特殊的春天,让我们凝心聚力,共同努力打赢疫情防控和求职就业的双战役!
附: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联络人
负责班级
联络人
办公电话
电子邮箱
本科
朱老师
025-89680289
chemjobnju@163.com
硕士研究生
王老师
025-89682319
博士研究生
闫老师
025-89682319

今天看到南京大学(Nanjing University)的官方公众号于近日发表了一封信,来自南大化院。其主要内容是让各位校友尽量提供各种资源,帮助目前的在校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在疫情严重和就业环境不甚理想的情况下,通过这封信,我们能够感受到母校对于学生们的关心,能够体会到母校对应届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负责与关怀。

NJU_Chem_1
NJU 化学化工学院
NJU_Chem_2
百年化院

当年笔者在南京大学就读的时候,就曾听闻 NJU 的化学系,物理系,地科系,天文系都是 NJU 的王牌院系,自然也有不少优秀的高中生选择这些方向进行攻读。笔者在校期间除了拿到学位,也得到了许多南大老师的帮助和教诲,在此表示感谢。在 2006 年,闵乃本院士课题组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也是国家对 NJU 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认可。

NJU_Award_1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近日南大化院通过官媒所发出的信,一则是因为疫情影响,今年的就业压力确实大;二来某些专业确实不那么容易找工作。某些专业的学生如果只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就会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风险。要想走向满意的工作岗位,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自然也是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的。

在国外留学的时候,就感受到一些院校更加强调学以致用。即使是化学,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在本科期间也会积极安排实习的机会给学生,让学生们有一定的就业实践,获得必要的社会经历。在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化学系的本科学生是有机会获得一些实习机会的。

NUS_FYI
2020 NUS E-Open House:最后一年的实习

除此之外,最后的毕业项目(Final Year Project)也是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的。例如,可以与近些年比较火的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和数据分析(data analytics)相结合,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一定的化学数据分析经验方向的人才。

NUS_FYP
2020 NUS E-Open House:最后一年的项目

学生们在校期间肯定可以接触科研的内容,但是如果只接触科研的内容对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最理想的情况是在校期间校方多让学生接触各行各业的职业,多接触到工业界的就业情况。无论是公司,研究所,还是其他行业的校友以及各行各业的人才都可以把已知的行业消息告诉学生,让学生们多了解,及早做职业规划,这也是对学生负责的一种方法。

不过,南大化学这个专业怎么出现了【博士生的人数 > 硕士生的人数 > 本科生的人数】的情况啊?笔者记得当年数学系本科生大约 160+,硕士生 30+,博士生可能也就 10+;在数学系不至于成为倒过来的情形啊。在外留学的时候,每个院系博士生的数量都是有限制的,数学系也就是 10+,一般不会超过 20。不知道是不是当时招生的时候过度招生了?

如果有机会的话,其实学校,研究所,工业界帮学生牵线搭桥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 NJU 的生源质量整体来看还是非常不错的,有的学生真的只是缺少一个机会而已。在这种时候,如果事先在读书之前,就提前给学生和家长做好一定的职业辅导,是不是也是一种方法呢?下面几幅图来自 NUS 的 2020 E-Open House,化学系的老师在网络上给大家介绍了化学系学生的一些发展方向​,其实这样的内容对学生和家长而言可能更有价值和意义。​

NUS_Chem_Level_UP_1
职业发展:Chief Analytical Chemist
NUS_Chem_Level_UP_2
职业发展:Medicinal Chemist
NUS_Chem_Level_UP_3
职业发展:Energy Chemist

无论是 NJU 还是 NUS 的学生都是相对优秀的,有的时候给一个转行的机会就能够紧紧地把握住。如果实在是找不到本专业的就业机会,那就只能够找个机会努力转行了。其实,大学最重要的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们做想做的事情,做喜欢做的事,而不是为了某个目的而把学生的其他路封死。如果一个人真心想做科研,那么他就不会被其他事情所干扰;如果一个人不是真心想做科研,那么他迟早也是要离开的,无论学校是否告诉他一条转行的道路。

Picture_of_Chem_2
离开的时刻

前几年写过一篇关于转行的文章,希望有所帮助吧。《转行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六)》 。不过还是期待业界大佬能够提供就业岗位和发展平台,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应届生。

2020 年的口罩

谁都没有想到 2020 年的开局竟然是这样,随着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 在各个国家的爆发,医疗防护用品成为了 2020 年的畅销品。对于各个国家而言,呼吸机,防护服,护目镜,医用口罩就是必备的物品;对于每个家庭甚至个人而言,口罩就成为了居家必备的防护用品。

早在 2020 年除夕前几天,国内就已经出现了武汉地区爆发疫情的消息,深圳有的药房已经排起了长龙,很多民众都在购买口罩。甚至有的药房已经把口罩卖空,直接在门口挂牌“暂无口罩”,说明当时整体已经出现了口罩短缺的情况。既然线下买不到,那就只能够转到线上去购买。笔者当时还想着买 N95 或者医用外科口罩,但是网上的货源也是远远不够的。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就想着买点其他口罩聊胜于无吧。于是直接在某电商平台下单了 50 个一次性医用口罩,下单后第三天货就到位。虽然 50 个口罩不足以保障一家人每天都能够外出,但是足以应对出门拿外卖和日常用品,也正是这 50 个口罩,保证了一家人在疫情期间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2020年初买的医用口罩
2020 年 1 月中旬买的口罩

国内疫情严重导致口罩短缺,国家开始呼吁大家尽量待在家里,避免出去进一步导致疫情的传播。正好笔者也是属于死宅类型,日常能不出去就不出去,能尽量待在家就尽量待在家。而且此时正值新春佳节之际,如果没有走亲访友的安排,待在家其实是最好的选择,毕竟辛辛苦苦地工作一年也会觉得疲惫,正好找个机会修整一下,以备来年的再次努力奋斗。

过年期间每家每户都在屯口罩,过完年之后就面临着复工的问题。虽然国家已经将春节假期延长,但是总有需要复工的一天。为了复工,想必各个企业也在积极地准备着这些必要的医护用品,否则复工之路将受影响。有的企业渠道比较广,能够弄到一些医护用品发放给员工。为了自身和身边同事的安全,大家在疫情期间上班就只能够戴口罩,虽然刚开始的时候也不太能够适应,但是工作了几天之后竟然也觉得能够接受。话说,普通上班族戴的也就是普通的医疗口罩,奋战在一线的医生和护士不仅需要戴口罩,还需要身着厚重的防护服,全身上下都被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甚至还要面临着被感染的风险。在这次疫情中,国内的医护人员真的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众志成城我们必胜
战疫情

时至今日,国内的疫情已经基本稳定,每个省都在走向全面复工的道路,普通的医用口罩其实也不再短缺,无论是网上商店还是线下药店都能够买到口罩。但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国外疫情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从 Google 的疫情统计来看,不少国家的累计确诊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中国,美国至今已经高达 50 万的确诊病例,甚至还有持续上涨的趋势。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国外的不少人还说戴口罩没有用,呼吁大家不用戴口罩。虽然笔者也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戴口罩能够有效地防护,但是为了保险起见,如果买得到口罩,并且能够承受这个经济压力的话,戴口罩其实对个人也没有什么大碍。虽然刚开始的时候不适应,但是戴多了其实也就那么回事。不过戴着口罩思考问题,写代码确实挺累的,但是为了保障身体健康也只能够戴着,别无选择。

Google疫情统计_1
全球疫情统计
Google疫情统计_2
确诊人数排序

从这张表格来看,其实香港的情况还好,看上去也属于能够控制的范围。由于笔者当年在新加坡生活五年,有不少朋友在新加坡工作和学习,因此也比较关心新加坡的疫情。新加坡的疫情被稳定地控制了很久,但是近几周也出现了感染人数增长的趋势,确诊人数已经多达 2000+,并且存在社区传播的可能性。

Google疫情统计_3
新加坡疫情地图

于是,新加坡政府在 2020 年 4 月份正式宣布了 Stay at home(居家隔离)政策,呼吁民众尽量待在家里,避免外出。从 2020 年 4 月 7 日开始至 2020 年 5 月 4 日,民众都要遵守居家隔离政策,非特殊情况,尽量不要外出;如果一定要外出,则需要戴口罩(mask);食物全部需要打包带走,不能堂食;在排队的时候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新加坡疫情防护_1
Stay at home
新加坡疫情防护_2
居家隔离的细节

其实在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2020 年 1 月底),新加坡根据实际情况呼吁大家暂时无需戴口罩,因为口罩毕竟是医疗用品,需要优先保障一线的医务人员使用。如果很多民众都戴口罩,那么口罩就会出现不够的情况,并且当时疫情在新加坡属于可以控制的范围。在当时做出这个呼吁也属于合理的范围。

新加坡疫情防护_3

新加坡疫情防护_4
联合早报的报道

但是,随着疫情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中国花了很多成本控制住了疫情,但是疫情却在国外爆发了,无论是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到现在的美国,都出现了病人井喷的状况。很多国家均已不能独善其身,只能够加入全面抗疫的战斗中。新加坡政府也推出了居家隔离的政策,虽然不一定比中国更加严格,但也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

旅游业是新加坡的支柱产业之一,在疫情期间,沙滩全面封闭,不准居民游玩。虽然影响了收入,但实属无奈之举,毕竟控制疫情才是近期最重要的事情。

新加坡疫情防护_5
封闭沙滩

新加坡很多人都不在家做饭,社区周边的食阁就是主要的吃饭场所。在此特殊期间,居民不能够在食阁里面吃饭,必须进行外带,而且餐饮场所的员工必须要戴口罩才能够营业。违者将罚款高达 5000 新币,或吊销餐饮执照。

新加坡疫情防护_6

新加坡疫情防护_7
食阁的规定

除了餐饮行业,人们在日常出行的时候也被要求戴口罩,例如乘坐公交车的乘客就必须戴口罩。

新加坡疫情防护_8
乘客需戴口罩

从新加坡的政策也可以看出,时至 2020 年的 4 月份,新加坡的疫情防控也到了必须要控制的程度。为什么前后的政策会出现如此明显的变化呢?我们可以来看一下新加坡这几个月的疫情发展状况。

在 2020 年的 1 月份,新加坡只有零星的几个案例,即使到了 3 月中期,每天的案例数量也不会超过 50 个,而且绝大多数都可以追踪。但是到了 4 月份,有几天的案例数都超过了 150,总数也超过了 2200 +,而且有一些案例还不太容易进行流行病学的追踪。

新加坡疫情统计_1新加坡疫情统计_2新加坡疫情统计_3

新加坡疫情统计_4
新加坡的疫情变化:2020 年 1 月 – 2020 年 4 月

从联合早报的感染人群来看,除了有外来的输入案例之外,近期还有不少在新加坡的客工宿舍爆发了疫情。

新加坡疫情防护_9

新加坡疫情防护_10
客工宿舍的疫情

新加坡政府控制疫情虽然暂时还没有那么严格,但是也算是下了决心。有一句来自其他地方的笑话,Singapore is a fine city。fine 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意思之外,另外一层含义就是罚金或者罚款。那为了控制疫情,新加坡政府会给违反规定的民众开出相应的罚单也属于合理的范围。刚开始的时候愿意给警告信,但从 4 月 12 日起就直接开罚单了,每次 300 新币(约人民币 1500 元)。

新加坡疫情防护_11

新加坡疫情防护_12
新加坡的罚单

在防控疫情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国家确实有着完全不同的应对策略,无论是国内的封城,还是其他国家的防控疫情手段,都是为了尽快消灭疫情。而消灭疫情虽然有很多办法,但每个人进行合理范围内的自我保护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从 2020 年的 1 月份到 4 月份,所有人都见证了国内疫情爆发,控制,逐渐消失的阶段。从新加坡这几个月的政策也可以看出,从一开始的呼吁民众不需要戴口罩到现在的强制民众戴口罩,说明口罩在疫情防控方面还是具有一点防护和隔离作用的,至少也能够有效地阻止飞沫的传播。因此,能够戴口罩还是戴上为佳,保护自己也保护了别人。最后,还是希望全球的疫情能够早早过去,让大家都过上正常健康的生活。

参考资料:

  1. 新加坡疫情网站:https://co.vid19.sg/singapore/#
  2. 联合早报:https://www.zaobao.com/
  3. 新加坡政府官网:https://www.gov.sg/

在新加坡的这五年—学术篇

每次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能够想到的就是初等代数,平面几何,组合运算,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等方向。但在整个数学领域(Earth of Math)上,还有很多更有意思的领域和研究方向,包括数论,几何,拓扑,分形几何,分析,概率统计,博弈论,代数等诸多方向,每一个方向都有很多优秀的数学家在从事相关研究。

EarthofMath
Earth of Mathematics

当年在数学系的时候,所研究的方向是分形几何(Fractal Geometry)和复动力系统(Complex Dynamics),位于 Earth of Math 的左侧,称之为分形湖泊(Fractal Lakes)。所谓分形,其实是一个粗糙或者零碎的集合形状,可以分成多个部分,且每个部分放大之后与整体有某种相似性,即具有自相似性的性质。而动力系统则是基于某种固定的规则,描述一个空间内的所有点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例如钟摆的晃动,水的流动,湖泊里面鱼类的数量。备注:动力系统并不是指汽车的动力系统和发动机引擎,这两者毫无关系。

而复动力系统则是动力系统中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有理函数的迭代性质。所谓函数的迭代,指的是针对有理函数 f(z),考察其定义域的点 z\in \hat{\mathbb{C}}n 次复合,得到 f^{(n)}(z)=f\circ\cdots\circ f(z),进一步可以研究 \lim_{n\rightarrow +\infty}f^{(n)}(z) 的极限。

针对不同的定义域,函数的迭代有着完全不同的研究方法。当时的研究方向是复动力系统(Complex Dynamical Systems)。复动力系统理论的研究始于 1920 年,当时是由数学家 Fatou 和 Julia 研究的,因此复动力系统中的两个重要的集合就是以 Fatou 和 Julia 来命名的,分别称之为 Fatou set 和 Julia Set。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演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些集合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可视化,分形几何和复动力系统理论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在与双曲几何、分形几何、现代分析学和混沌学等学科发展相互促进的同时,围绕双曲猜想以及 Mandelbrot 集合的研究工作,成为当今复动力系统的研究热点。

举个例子,函数 f(z) = z^{2}+0.7885 e^{ia}a\in[0,2\pi])的 Julia 集合的动图如下:

JuliaSet_1
Julia 集合

当然,科研的时候可不是做一点可视化就算完成任务了,还是需要按部就班的学习各种数学知识和技能。

之前在学校研究动力系统的时候,收集过一些书籍,在此列举给大家,希望对初学者有一定的帮助。One Dimensional Real and Complex Dynamics实与复动力系统)需要学习的资料如下:

基础书籍:

复分析基础:本科生课程。学习数学知识自然需要循序渐进,除了必要的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之外,分析学则是动力系统所必备的知识之一。既然是复动力系统,那肯定就要集中于研究复分析,因此本科的复分析则是复动力系统的必修课之一。

(1) Complex Analysis, 3rd Edition, Lars V. Ahlfors

(2) Complex Analysis, Elias M. Stein

进阶复分析:研究生课程

到了研究生阶段,其实也不足以直接上手搞科研,需要进一步地学习黎曼曲面,拟共形映射等专业书籍,才能够为复动力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

(1) Lectures on Riemann Surfaces (GTM 81), Otto Forster

(2) Lectures on Quasiconformal Mappings, Lars V. Ahlfors

实分析基础:本科生课程

研究动力系统,实分析也是其基础知识之一,无论是通过学习 Stein 还是 Rudin 的教材,都是为了进一步地了解基础知识。

(1) Real Analysis and Complex Analysis, Rudin

(2) Real Analysis, Elias M. Stein

专业书籍:

实动力系统:

(1) One Dimensional Dynamics, Welington de Melo & Sebastian VanStrien

这本书难度较大,上手的时候不建议直接看这本书。

OneDimensionalDynamics
One-Dimensional Dynamics

(2) Mathematical Tools for One-Dimensional Dynamics (Cambridge Studies in

Advanced Mathematics), Edson de Faria / Welington de Melo

MathematicalToolsforOneDimensionalDynamics
Mathematical Tools for One-Dimensional Dynamics

复动力系统:

(3) Dynamics in One Complex Variable, John Milnor;Milnor 的教材总是写的清晰明确,容易上手,推荐初学者可以读这本书。

DynamicsinOneComplexVariable
Dynamics in One Complex Variable

(4) Complex Dynamics, Lennart Carleson;Carleson 的教材偏向于分析学,读起来其实也有点难度,还是读 Milnor 的教材相对容易。

ComplexDynamics
Complex Dynamics

(5) Complex Dynamics and Renormalization, Curtis T. McMullen;McMullen 的书适合当做查阅,也不太适合从头到尾读下去。

ComplexDynamicsandRenormalization
Complex Dynamics and Renormalization

(6) Renormalization and 3-Manifolds Which Fiber over the Circle, Curtis T. McMullen

Renormalizationand3Manifolds
Renormalization and 3-Manifolds Which Fiber over the Circle

(7) Iteration of rational functions (GTM 132), Alan F. Beardon

遍历论:

(8) An Introduction to Ergodic Theory (GTM 79), Walters Peter

学术会议

除了日常的科研之外,博士生时不时地可以去参加一下学术会议,不仅可以去参加本方向的学术会议,也可以去参加其它方向的学术会议,只要有一份邀请函即可。

如果是在 NUS 的 IMS(Institute for Mathematical Sciences)举办的学术会议,一般来说只要是在校的研究生都是可以参加的。记得当时参加的第一个学术会议是关于 PDE 的,标题叫做 Hyperbolic Conservation Laws and Kinetic Equations:Theory, Computation, and Applications(1 November – 19 December 2010)。笔者去听这个系列讲座是因为在 2010 年选择了一门 PDE 的研究生课程,而这个讲座则是作为课程的一部分。

IMSWorkshopGroupPhoto2012_6
IMS 的偏微分方程学术会议

笔者参与的另外一个学术会议则是关于动力系统的,标题叫做 Workshop on Non-uniformly Hyperbolic and Neural One-dimensional Dynamics(23 – 27 April 2012),主要是关于非一致双曲动力系统方向的研讨会。笔者记得当时所修的课程应该只有概率论(Probability II)一门课,因此上课的任务不算很重。参会的时间恰好是学期快结束的时候,科研的任务也不算特别繁重。因此,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会议也算是科研的其中一部分,一来通过参会可以了解当前的学术研究情况,二来可以认识学术界的各种人士,也算是扩大学术交流圈子的好机会。

IMSWorkshopGroupPhoto2012_2
IMS 的动力系统学术会议

既然是学术会议,那自然就有各种各样的 Presentations,学术会议的第一天通常是需要有 IMS 的领导来致辞的,表示学术会议正式开始。每天的学术会议都需要有个 chair 来组织,一天的学术会议基本上是从早到晚,大约从早上 9:30 开始,到下午 4:40 结束。而每个学者汇报时间大约是 50 mins 左右。

IMSWorkshopGroupPhoto2012_3
第一天的研讨会安排

这次的学术会议是关于动力系统方向的,那师兄们自然是需要上台做报告的。当时上场的师兄包括大师兄和二师兄,至于三师兄和我则暂时没有成果可以汇报。两位师兄在 IMS 的报告厅里面做了十分精彩的成果展示,会议之后也有不少同行来与师兄们讨论问题。

IMSWorkshopGroupPhoto2012_4
同门汇报工作

一般来说,每次研讨会的开始和结束都需要有一个仪式,除了 IMS 的领导致辞表示会议开始之外,在茶歇时间(Coffee Break)期间是可以四处走动的,并且在第一次茶歇的时候,全体参会人员都会在 IMS 附近拍照留念,预祝本次研讨会成功举办。

IMSWorkshopGroupPhoto2012_5
Group Photo

论文

读到博士自然需要研究一下相应的课题,例如下面这种就是数学系博士生所研究的课题。​

Question. 是否存在 \ell\geq 4 的偶数和复数 c\in\mathbb{C} 使得 f(z)=z^{\ell}+c 的 Julia 集合 J(f) 是正测度?

针对这个课题,数学系的博士生需要翻阅历史上的相关书籍和论文,阅读其相关论文才能够得到前沿技术和进展。当年花时间阅读的论文主要是几篇 Annals 上面的文章,参考资料也是这几篇文章,不过每一篇文章至少都是 40 页左右,基本上看一篇文章需要花几个月的时间。

1. Combinatorics, geometry and attractors of quasi-quadratic maps,Pages 345-404 from Volume 140 (1994), Issue 2 by Mikhail Lyubich

Paper_1

2. Wild Cantor attractors exist,Pages 97-130 from Volume 143 (1996), Issue 1 by Hendrik Bruin, Gerhard Keller, Tomasz Nowicki, Sebastian van Strien

Paper_2

3. Quadratic Julia sets with positive area,Pages 673-746 from Volume 176 (2012), Issue 2 by Xavier Buff, Arnaud Chéritat

Paper_3

4. Polynomial maps with a Julia set of positive measure,Nowicki, Tomasz, and Sebastian van Strien,arXiv preprint math/9402215(1994).

Paper_4

备注:第 4 篇文章 Polynomial maps with a Julia set of positive measure 里面有错误,通过其证明是无法得到最终结论的,因此是否存在正测度的 Julia 集合一直是未知的。直到 2012 年的第 3 篇文章出来,才算证明了二次多项式存在正测度的 Julia 集合。但是对于高次多项式,是否存在正测度的 Julia 集合则是完全未知的。

在拿到论文和课题之后,那就开始需要研究了。草稿纸也算了一张又一张,论文也打印了一份又一份,科研之路哪有一帆风顺的,基本上都是历经曲折,才能够达到毕业的彼岸。毕业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科研这条路》,以此来纪念读博五年的生涯。

PlanandReality
理想与现实

参考资料:

  1. 科研这条路
  2. 维基百科:Julia 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