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技能 2:软件开发者职业生涯指南

《软技能 2:软件开发者职业生涯指南》的作者是【美】John Sonmez,他是畅销书《软技能:代码之外的生存指南》的作者,也是 “Simple Programmer” 网站的作者。他为在线培训机构 Plural sight 开发了 50 多门在线课程,涉及 iOS,Android,.NET,Java 和游戏开发等多个主题。他是 “Get Up and Code” 播客的主持人,在这里他讨论 “程序员健身”;他还是 “Entreprogrammers” 播客的主持人,在这里他和其他三位开发者/企业家分享他们构建在线业务的真实故事。

软技能 2

之前笔者也撰写过一篇关于《软技能:代码之外的生存指南》的简单介绍,在第一本书中,作者撰写了职业,自我营销,学习,生产力,理财,健身,精神等七个章节。而在第二本书中,作者的侧重点就放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如何转行成为软件开发者:介绍了入行经验,傍身之技,如何学好一门编程语言等部分;
  2. 找到一份工作:初出茅庐,创新思维,唇枪舌剑等部分;
  3. 关于软件开发你需要知道什么:编程语言概述,开发流程,测试流程,代码维护等部分;
  4. 软件开发者的日常工作:与同事,老板,质量保障人员,生活,团队的共存,协作之道等部分;
  5. 推进你的职业发展:建立声望,广结善缘,与时俱进,笔耕不缀,未雨绸缪,学无止境等部分。

从本书的标题《软技能 2:软件开发者职业生涯指南》就可以看出这本书将会关注程序员的职业生涯发展,与第一本书《软技能:代码之外的生存指南》略有不同。而从章节的安排来说,作者依次介绍了转行,求职,软件开发的日常工作,职业发展路径的部分。

本书的阅读对象主要包括 3 类:

  1. 初学者或者只是对学习软件开发感兴趣的人士;
  2. 中级开发者;
  3. 神经百战的专业人士。

从豆瓣的评分来看,《软技能 2:软件开发者职业生涯指南》的评分高达 9.0,当然这个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才行。

豆瓣评分

笔者拿到《软技能 2:软件开发者职业生涯指南》这本书没多久,还没来得及读完所有的章节,只好选择部分章节来摘选一下该书中的经典语录:

第四篇:软件开发者的日常工作

你要是想通过获得越来越多的职责来成长和扩展你的领地,就找一些还没有人探索过的沼泽地,没有人想去碰它,你把它拿走,别怕它会弄脏你的手,然后在那里建造出一个主题公园—华特.迪士尼就是那么做的。找出那些没人愿意染指的领域,那些没人愿意触碰的项目,接管它们。然后,让它们变成你的高光时刻。我向你保证,如果你能持续得到晋升,并在任何组织中加大你的职责,最后加薪的事情将不在话下。

你能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投资对自己的教育。坦诚地讲,你要买更多的书并阅读它们。只是读书还远远不够,还要聆听在线课程,并且真正完成它们。走出去参加研讨会或者行业会议,以及现场培训课程。

第五篇:推进你的职业发展

只有习惯性地做比被要求更多的事情,才能够带来进步。— 加里.瑞安.布莱尔

如果你真的想要出类拔萃,你真的想要把你的事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你就需要学会如何建立起稳固的声望,包括如何推销自己,如何打造个人品牌,这些将为你打开常人难以企及的机会之门。

下面列出的是可以让你出名的渠道或者方法:

1. 写出你的博客;

2. 在其他人的博客发表评论;

3. 写一本书;

4. 为杂志撰写文章;

5. 登录别人的播客;

6. 创建自己的播客;

7. 创建自己的 YouTube 频道;

8. 成为一名活跃的 Twitter 或者其他社交媒体用户;

9. 在当地的用户组和编程训练营上发表演讲;

10. 在大型开发者人员会议上发表演讲;

11. 创建一个广受欢迎的开源项目。

我发现,在编程的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每天清晨花 30 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编程方面的博客。

你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新东西。不管你对当前的技能是多么驾轻就熟,也不管你的教育背景有多么深厚博大,你总是要去学习新东西。定期评估你现在的技能,定期校正你的学习方向,这样就可以明确确定你应该学习哪些新东西,以及你的学习内容的优先级和顺序。不过,要注意一点:不要去学那些你永远都不会用到的东西。

无论你眼下的工作岗位或者工作氛围多有保障,都不要过得太安逸,这点很重要。

行家里手:做专才还是做通才?真正的答案应该是:两者兼而有之。如果在你的领域内没有对综合知识的广泛积累作为基础,那么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专家是非常难的。当公司说他们想要一个通才的时候,他们真正说的是:他们想要的是一个适应能力强,学习速度快的人。他们担心的是他们会雇佣一个只能做一件事情的人。宁可错误地选择过于狭小,太过具体的专业方向,也不要选择太宽泛。你要么在自己选定的主攻方向上直接深入地透彻研究,要么就去学习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经典。不要试图学习一堆你可能永远不会用到的编程语言与框架。

一般来说,你会发现,软件开发者不管选择了那一条特定的职业路径(也许不止一条),最终都会遇到所谓的“玻璃天花板”。这个玻璃天花板实质上就是一个极限,限制了你在职业发展路径上可以前进多远,限制了你作为一个软件开发者可以得到的最高薪酬。无论你决定做什么,最重要的是:你需要做出决策,并且为此做出计划。

结束语

知道要做什么与知道该怎样付诸实践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就在今天,就在此刻,立即采取行动!

Advertisement

深圳坪山行

坪山区是深圳东北部的一个市辖区,它的东部是惠州,南部是大鹏新区。随着坪山高铁站的投入使用,从坪山高铁站到深圳北站只需要 20 分钟的时间,从坪山高铁站到福田站也仅需 50 分钟。虽然坪山距离福田的距离也没有那么远,通过高铁也可以极大地缩短了从坪山到深圳关内的时间,但是笔者来深圳近五年时间由于种种原因也没有去过坪山区。

深圳市行政区域划分

近日由坪山区人才局的领导牵头,也有 NUS 的校友牵线,笔者有幸于 2020 年 7 月 12 日参加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及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坪山行”的活动。该活动是希望大家能够进一步地熟悉坪山,了解坪山产业企业的真实情况,参观坪山的文化聚落,以及与各个领导和部分企业进行深入交流。

虽然从福田到坪山有高铁可以前往,但是这次活动的举办方还是贴心地从福田区的市民中心安排了大巴,让大家可以选择乘坐大巴或者自行驾车前往坪山。在这个行程活动中,包括几个关键的环节:

  1. 【08:45】从市民中心 B 出站口出发前往坪山;
  2. 【10:30】参观坪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生物医药园区企业;
  3. 【12:00】区政府食堂;
  4. 【13:40】参观坪山文化聚落;
  5. 【15:00】与坪山的各位领导和部分企业进行交流;
  6. 【18:00】返程。
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从福田到坪山的路上,只要进入坪山区,在街道两侧就可以见到不少的生物医药公司。而深圳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也正是位于坪山,坪山也将生物医药产业当做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

生物产业基地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随着未来的深圳地铁 14 号线投入运营,坪山与福田的距离将会进一步拉近。而在 14 号线周围则有很多的生物医药公司,医疗器械公司等高科技企业,也吸引了不少生物专业和医疗方向的工作人员前来工作。

生物产业基地的发展历程

坪山的三大重点产业包括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医药包括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基因诊断,生物医药工程,现代中药,化学制药,医疗器械等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人工智能,新型显示,高端设备等产业;新能源汽车包括技术创新,关键材料及核心零部件,高端整车等领域。

规划模型示意图

从展厅中的规划模型中也可以看到,除了相关的企业提供就业岗位之外,也有人才保障房,文化聚落,公园等周边设施,进一步地完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

坪山区的人才引进计划

创办企业自然离不开人才,除了一些保障房的建设,坪山区还启动了“聚龙引才”工程来推动人才汇聚坪山。“聚龙英才”需要围绕坪山区的重点产业,包括深圳市认定的 A,B,C 类人才都在补助的范围内。其中 C 类人才还包括 5 年 200 万元奖补和任内免租金 100 平人才房。坪山区的重点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也支持“聚龙英才”的创业创新团队去坪山发展。除此之外,还包括“聚龙名师”,“聚龙名医”等诸多优秀的人才项目。

坪山图书馆

大家书房

坪山文化聚落是坪山区大力建设的重大文化设施,包括剧场,美术馆,展览馆,文化馆,图书馆,书城等多种文化功能,是一个综合建筑群体。图书馆除了提供日常的读书,借阅书籍等功能之外,还有一个“大家书房”,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有不少的名家学者会来到坪山图书馆给市民带来人生哲思课。

商品房

在坪山的文化聚落附近,周边设施也日渐完善,不仅包括超市,银行,快餐店,还包括坪山实验学校,坪山区中心公园。人们除了工作之外,日常生活和居家氛围也能够得到必要的保障。

公园

本次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及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坪山行”不仅让大家认识了坪山的产业布局,也了解了坪山的人才计划,还知晓了坪山的文化聚落。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能够进一步地来熟悉坪山,最后也感谢大家对这次活动的组织和筹备工作。

在新加坡的这五年—生活篇(六)

校庆对于每所大学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它不仅标志着大学的诞生,也可以反映学校的发展历史。今年正值新加坡国立大学成立 115 周年,也是笔者毕业五周年之际,于是提笔写下此文回忆当年参加毕业典礼的往事。

新加坡国立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简写为 NUS)是新加坡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是亚洲的顶级名校,其前身是一所成立于 1905 年的海峡殖民地医学学校,距今已经有 115 年的历史。目前,新加坡国立大学已经是拥有多个学院的综合性研究大学,其中包括理学院,工学院,商学院,医学院等重要学院。在泰晤士报的排名和 QS 世界大学排名上,NUS 一直在亚洲甚至世界上名列前茅。

NUS 的官网

在 NUS 的官网上,也换成了 115 校庆的页面,同时右上角的标语 “SHAPING THE FUTURE” 引入眼帘。其标语的中文含义大致就是形塑未来。并且可以在 NUS 的官网上看到校长寄语。

校长寄语

其大致的中文意思就是:

打开时光的卷轴,走进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峥嵘岁月,重温那些为国家为社会作出的卓著贡献。这一刻,我们深受鼓舞,我们倍感振奋!百余年间,新国大的优秀传统和创新精神一路引领着我们,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近年来,我们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增强科研能力,探索创业培育,构建一流的教育管理体系。未来我们将继续提供高质量的变革性教育,开展前沿和具有实际应用的科学研究,发扬传承创新精神,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新加坡和世界。

新加坡国立大学始终致力于塑造未来。欢迎你与我们一起秉承新国大的创新精神,共同实现新国大立志成为全球最具创新力大学之一的愿望。

——陈永财教授

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

NUS 的里程碑

除此之外,在 NUS 的 115 周年的官网上也可以看到近些年来 NUS 在科学研究和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和里程碑。无论是 Technology(科技),Health(健康),Enterprise(企业),Community(社区),Sustainability(可持续发展)方面,新加坡国立大学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NUS 2020 年的毕业典礼

由于今年的新冠病毒猖獗,3 月份的 NUS Open Day 也从线下转成了线上,开启了史上第一次的 NUS E-Open House。在 2020 年的 5 月份至 6 月份,新加坡也开启了封城的策略,鼓励民众戴口罩少出行。往年的 7 月份,都是学生们参加毕业典礼的时候。但是今年为了防控疫情的需要,毕业典礼将会从 2020 年 7 月份延期至 2021 年的 1 月份延期半年,具体时间等待通知。

NUS 2015 年的毕业典礼

当年笔者是在 2015 年从 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的,当年毕业的时候学生签证恰好到期,最终还是通过办理旅游签证的方式进入新加坡。当时的毕业典礼是在 University Cultural Centre 举行,时间跨度从 2015 年 7 月 6 日 – 24 日。每个学生参加毕业典礼的时间是根据学位,院系等情况来进行安排的,有可能被安排在早上,下午,或者晚上。

2015 年的小狮子

在参加毕业典礼的时候,学生们都必须穿上相应的衣服,然后上台领取学位证书和成绩单。在 Universal Cultural Centre 外面,会有各种各样的道具以供毕业生们拍照。

NUS 百年校庆纪念邮票

在 2005 年,恰好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百年校庆的日子,其百年校庆的口号是 Unleashing Minds, Transforming Lives(思想任驰骋,生活显姿彩)。为了庆祝百年校庆,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邮政(Singapore Post)在 2005 年 4 月 20 日联合发行了纪念邮票。不过,当年的笔者才刚刚进入大学,从来没有想过会在五年之后进入 NUS 攻读博士学位,有的时候人生总是那么的奇妙。

毕业典礼结束

在参加毕业典礼的时候,学生需要穿着学位服,而学位服的获得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购买的方式,二是通过租赁的方式。每个学生参加毕业典礼的时候,都会获得两张门票,也就是说可以带自己的亲戚朋友去参加毕业典礼。学校的礼堂分两层,毕业的学生需要穿着相应的毕业服坐在第一层,然后在轮到自己的时候上台领取毕业证,再返回自己的位置。而自己的亲戚朋友可以坐在二楼,从高处观看所有的学生参加毕业典礼。而颁发毕业证的时候,都是校长亲自颁发,一般情况下这是普通学生能够接触到校长的唯一机会。

博士毕业照(从左到右:赵博士,王博士,郦博士,蔡博士,徐博士,张博士)

笔者当年参加毕业典礼的时候是 2015 年 7 月 9 日,当天下午就与众多博士生一起在 NUS 的校园里面合影留念,毕竟博士毕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上图都是当年在 NUS 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同学们,里面绝大部分已经走向了学术科研的道路,只有少数人投身进入了工业界。

毕业典礼日程表
与校长近距离接触

当时笔者在参加毕业典礼的时候,拿到一张毕业典礼的日程安排,时间是在 2015 年 7 月 9 日的晚上 8:00 开始,其中包括领导讲话,优秀毕业生致辞,颁发学位证书等环节。到了颁发学位证书,需要学生们上台的时候,学生们要先在旁边按照既定顺序站好,然后逐一上台领取毕业证并且与校长合影。而在每个学生领取毕业证书的时候,屏幕上都会呈现出文凭的名称和学生的名字。

白天的 S17 天桥
晚上的 S17 天桥

新加坡是一个降雨非常频繁的国家,第一年在 Science Library 学习的时候,大约在 11,12 月份雨季,每天到了下午 4:00 的时候,笔者在图书馆内就会发现外面在下雨,而且下雨的时间非常准时。总让人觉得新加坡是一个定时降雨的国家。正因为如此,在 NUS 总有各种各样的雨棚,可以让教职工和学生不需要淋雨从一栋楼走到另一栋楼,或者走向车站。从 NUS 数学系的 S17 到 S16 也是存在一条过街天桥的,当年每次思考数学遇到瓶颈的时候,就喜欢来这里透气,看一看外面的风景换一换思绪。

S17 的 4 楼办公室

在离开新加坡的前一个晚上(2015年7月17日晚上),笔者独自一人坐在 S17 的 4 楼会议室里,回想着这几年来新加坡生活的点点滴滴。从刚下飞机到进入 NUS 学习,从 Block 602 到 PGPR 再到 UTown,从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到最终拿到博士学位。虽然经历了五年时间,但是每次回想起来却感觉是昨天的故事。正如歌词里唱的“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