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听过不少家长或者老师的“谎言”,读初中的时候,老师们总是说让大家努力学习,只要考上了高中就可以轻松学习了,毕竟从高中考大学是相对容易的;在高中的时候,老师们也总是说让大家继续努力学习,保持学习劲头不放松,等考上了大学就可以开始真正的素质教育了;但是到了大学的时候,才发现所谓的学习生活并不是跟高中老师所说的一样。从某种程度来看,大学教育在某些时候也是一种应试教育,跟高中的模式没有太大的区别,要想获得某门课程的好成绩同样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
笔者在读博士的时候,在刚入学的第一年总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完某件事情,甚至在刚入学的第一个学期都没有在周边进行游玩和娱乐,也没怎么进行休息,一直在尽力地学习各种数学课程,阅读科研论文。等到了博士第二年的时候,心态就出现变化,毕竟博士生做论文并不是花费几个月就能够搞定的,科研与学习是有本质区别的。科研是一种生活状态,无论博士生在办公室,在路上,在家里,甚至在吃饭的时候,都可以思考问题,不断地考虑论文中的突破口,不停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演算和尝试,在每一次的失败中寻求成功的路径。如果科研是一种生活状态,那就不太可能出现读完,写完某篇论文就不用继续努力付出的情况。对于博士生而言,科研与生活会长期并存,互相交织在一起。

其实无论是在中学,大学,研究生,还是博士阶段,甚至到了工作时期,都不太可能出现度过了某个阶段,下个阶段就无比轻松的情况。在不同的阶段都有着完全不同的任务和目标,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挑战和困难。在小学,中学,大学的时候,大家还是以学生的身份而存在;到了研究生,博士阶段的时候,大家就要考虑未来的生计问题了;等到了工作期间,大家考虑和谈论的事情基本上就是事业,成家,立业等家庭问题;到了生儿育女的阶段,大家商讨的应该就是学区房,小孩成绩等诸多问题了。因此,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并不会出现丝毫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也很难出现一个阶段过去了下一个阶段就很轻松的事情,说不定下一个阶段比上一个阶段更加的艰难。
在人的一生中,学习,工作,生活三者将会一直共存,进入工作阶段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停滞,在学习期间也不意味着不需要生活,在工作阶段更不意味着可以永远不休息。生活和工作在每个人的人生中其实是不可严重割裂的两块,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很难做到不需要工作而只需要生活的,也很难做到不需要生活而只需要工作。当然,在某个短暂的阶段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放弃其中的某一样而努力做到另外一件事情,但是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工作与生活其实是长期并存的关系。

在一线城市工作,虽然日常会承受 995 甚至 996 的工作压力,但是总还是可以找到休息的机会。不过据说有的公司是 007 的工作状态,那么估计这些员工是没有生活了。但是 007 的工作状态也不会持续一辈子,毕竟人的体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某个合适的时刻这种工作状态会被改变的。如果不想拥有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就要合理地降低自身的欲望。如果想在职场发展中持续地赚到钱或者维持高收入,就必然要保持自身的竞争力。而竞争力的来源包括工作时长,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等诸多方面,其中工作时长是最容易体现竞争力的一个方面,这也许正是 996 的由来。但即使是高强度的工作,也可以尝试在工作间隙进行必要的休息和生活,例如午饭和晚饭的时间。工作人士可以在这两个时间段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体验一下与工作完全不同的生活。

工作在某些时候就跟读博士一样,千万不能够想着读完了博士就怎么怎么样,而是要学会把大任务拆解,安排好每个时间段的工作。只要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做完一定的任务之后就及时享受生活和体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自身的能量充足,能够长期在工作中保持战斗力。工作是人生的必经阶段,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需要努力的工作,但是并不需要为了工作而放弃所有的生活。
在工作的时候,通常任务有日常的常规任务,也有充满挑战的创新性任务。在做常规任务的时候,可以搞一些可以提升效率的工具,减少重复工作的时间。在做创新性项目的时候,就要一往无前地全力以赴,毕竟创新性的工作除了给人带来工资与收益之外,还能够给人带来巨大的成长,为今后的工作做必要的铺垫。只做重复性的工作很容易让人产生疲惫的心理,在互联网这种充满风险和挑战的地方还是要做一些对自己有提升的工作。一旦目前的工作都已经手到擒来,没有任何挑战,那就可以考虑去找一些更有挑战的项目来提升自己了。

工作与生活是不能被分割的两部分,很难放弃其中的一个而只选择另外一个。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项目来精进自身的能力,在工作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在生活中及时地享受人生,在娱乐之余及时地给予自己一定的奖励,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
学长现在工作时长是个什么状态,996吗?
LikeLike
没有那么夸张,哈哈
Like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