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zr9558
标 题: [转载] 走进职场(十八)——尽量不要做文盲
时 间: Wed Jul 24 15:03:41 2013
点 击: 3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JobAndWork 讨论区 】
【 原文由 shagu 所发表 】
我常自嘲说自己是个有知识的文盲。这一篇,算是对我大学时代虚度光阴的忏悔,也
希望每一个看到这篇文章的同学能有所触动。
自己从小就偏文科,到了高中语文还常接近满分,数学之类的则勉强及格。文理分科
时拗不过父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别别扭扭的选择了理科。平时的
成绩够上苏州大学吧,但是高考时不知道误拜了哪家菩萨,居然险险的上了南大分数线。
到底也没敢拿最低的分数去碰运气,选择了最为稳妥的理科院系,从此与我之前喜爱的文
史哲等等失之交臂。
当时特别羡慕文科院系的同学,每周才20节课,剩余的时间泡图书馆看书,外出兼职
,大学生活有声有色。我们院从大一开始,每周至少40节课,而且实验绝对是体力活,累
得半死到周末都懒得动;到大四文科的基本没课了,我们还在吭哧吭哧的修学分,心理严
重不平衡。
我现在常跟家属炫耀我的各种小聪明,但他都不屑一顾。也难怪他不服:当年他年年
年级前十,我虽然算不上倒十,但是专业课还有重修的。撇开上课打瞌睡,下课抄作业的
人为因素,专业课我是真的听不懂,学不会,一脑袋浆糊。幸而动手能力还可以,才不至
于混不到毕业找工作。
但是我那些不多的课余时间在干什么呢?在看言情小说追韩剧。我从小学三年级就知
道把岑凯伦(估计现在很少人知道这个作家了)和席绢的书放在桌肚子里偷看,高中时常去
借手掌书,到大学时去浦口校门外的书店租书,一次好几本,都是大合集,两三天就看完
再借。
韩剧这个玩意说实话我到现在也没戒掉。常追常骂,常骂常追。只不过一年能看中的
就剩一两部,没有从前那么疯狂。原来自己没电脑时很喜欢去机房看浪漫满屋,一遍又一
遍的回味经典情节;自己有了电脑能同时追好几部,到更新的那天没及时看心里就很痒痒
,过分时能从白天看到天白,不眠不休。所以我学习不认真,但也觉得自己十分忙碌。
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是个文盲是在准备考研那会儿。当时心气特别高,要跨专业跨学
校考研,以解我在理科院系多年都郁郁不得志的苦闷。高价买了许多考研培训笔记,也装
模作样的啃书,装模作样的写文章。
但没多久心里就发慌,我发现自己三年多的大学,本院系的课程学了个乱七八糟,与
真正的文科生的距离也不是一星半点。别人这几年的课程再少,那也是系统学习,正规学
制出来的。我偶尔也泡图书馆,却是盯着数字和公式看晕后的消遣,人家泡图书馆那是实
打实的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一分一秒都没有浪费。
论学历,我们在同一学校学习同样的时间,应该不相上下。但是我仍然在侃侃而谈的
文科同学面前深深的自卑,感觉自己没有文化,不懂历史,思想幼稚,掌握的唯一一门技
术就是做实验,养家糊口的手段而已。对博大精深的文化的了解似乎永远停留在上大学前
的那个程度,再也不能提高。
建议:术业有专攻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文理科专业设置的不同培养出的人才所精通
的方面当然不一样。我也不是说人人都得是文理贯通的全才,毕竟全才是人间少有。我不
知道像我这样在虚度了多年大学光阴后后悔当年玩的太多,学的太少的人有多少;当然我
这样的情况是自己造成的,没有虚度光阴的人应该不会有我这样的感慨。
一个人的谈吐见识,人格气质与自身文化修养不无关系。如果有像我曾经一样,学习
在纯理科的环境里,空余时间只用于放松休闲的同学们。不妨在闲暇中挤出一小点时间,
哪怕每天就只有20分钟,再多了解一点中国或世界文化的底蕴,多学习一点本国或世界历
史,偶尔看看一些浅显的哲人哲理,这些都会是往后的人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
曾经有这么一位同事,也是通过努力考上名牌高校,工作后家境逐年好转,应该属于
比较富裕的家庭了。三天两头拿着家中多余的存款去银行做理财,这家搬到那家赚取几天
的高息。但是她从银行回来时逢人便会夸耀自己:我今天又“碾转”(辗转)了好几家银行
,累死了。听的人常常忍不住笑,她还以为是别人羡慕她钱多。
还是这位同事,与大家一同去KTV唱陈瑞的《白狐》,衣袂飘飘唱成“衣que飘飘”;
常常喜欢八卦,大声朗读点酸溜溜的文章绝对错字频出,拿别人的笑声当夸奖,丝毫不以
为意。她家也有上学的幼女,真不知道以后一句我理科特别好,文科一般般能否解开女儿
对此的疑问。
这个同事差不多工作有十年了,一直把自己毕业的学校和院系挂在嘴边炫耀,告诉大
家自己如何聪明。但每次我只要听到她开始讲她的大学,脑子里都不由自主的往外冒她经
常读错的字。刚开始也有人纠正,但是纠正十遍她还那样读,最后就不了了之,继续偷笑
。
我真不知道这个同事是对自己过于自信,还是文化修养确实有缺失。当然她整个人的
气质与大街上所谓泼妇也没有差别,典型的欺软怕硬。单位欺负后辈与领导争吵是常事;
饭店吃饭颐指气使,把小服务员吓得一愣一愣的;小便宜不贪白不贪,一分一厘都要斤斤
计较;有时出去买个香瓜跟瓜农也逞强斗狠,不过一旦人家把削香瓜的刀亮出来一把插在
瓜上,也只有掏钱买瓜赶紧钻进汽车逃跑的份。
建议:个人认为即使已经步入工作岗位,再忙再累,也不应该把最基本的文化素养抛
之脑后。我本身比较懒,也贪玩,自认为有点知识却总觉得在各个方面都有欠缺,一直没
有时间补足,因此以半个文盲自居。文化修养真的需要一年年修炼的,否则即使年龄见长
却见识见短。
虽然学历的高低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但一群人中文化修养的层次只要扫一眼
就能看得真真切切,或高或低,总之同旁人不一样。一个人的气质修养是多方面的,但一
定需要长时间的文化积淀,如果连最基本的文化都没有,学再多的知识又有何用。就像我
这位把辗转读成碾转的同事,她就是钱多的能开银行,人们联想到的也不会是金融大鳄而
不过是暴发户而已。
再来讲一个高级人才的故事,还真不能以文盲来称呼。他已然是海外归国的高级人才
,学识比我等不知高了几个级别。但他身上发生的这件事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公司的海归特别多,他们在海外的时间长短不一。刚开始特别不适应他们中英文夹杂
的说话方式,觉得好好的中国人,非要洋腔洋调的装什么装。但后来也开始慢慢理解,有
些专业词汇确实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中文翻译,或者翻成中文没有那样的意境。但大部分人
在归国以后也是努力的适应中文交流。
此高管回国不久,公司出面帮他申报了一个人才项目,前期的基本工作都不要他操心
,直到最后进入复审环节时,需要他露面做个五分钟的答辩,材料和PPT我们之前就准备好
,照念然后认真回答问题就行。虽说他道行不太高但是资历在同组答辩的人里已经算佼佼
者了,我跟领导都觉得稳操胜券,准备喝庆功酒。
但在提问环节,这个高管闹了个不大不小的笑话。答辩委员会的老师问他一个问题:
你在这个项目中起什么作用?高管只要如实回答我干什么和怎么干就行,但他却乱扯一通
说什么这是公司的保密问题,不能随便告诉别人。
老师再原话问一遍,最后他说:不好意思我在国外呆久了,对中文比较生疏,真的不
知道你提的这个问题什么意思。全场哗然,他还洋洋自得,觉得用特别的方式表达了自己
的海归身份,自觉高人一等。我和领导满脸黑线,结果,当然是没有结果。
这个人平时也比较爱装。明明是个才在国外生活不到十年的人,国内博士读完才出去
,连绿卡都是回国工作以后才正式拿到手的,却非要装得自己是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常
常以我们在美国是怎么怎么做的来说事,也就是个嘴把式,实际贡献略等于零。这一次他
装得如此彻底,用如此傻帽的方式生生的把到手的荣誉送给了别人。
实话实说我自己的英文水平烂的跟狗屎一样,在这里超市买鱼买肉基本靠指,对话基
本靠猜,着急的时候还能蹦出几个单词,磕磕巴巴也能交流,平时能装哑巴决不开口。但
我可以很自豪的说我的中文水平不差,至少写小文章不费力。
我也不是嫉妒那些考过专业英语八级,GRE和托福考最高分的人,他们能把非母语学到
这样的程度确实非常厉害让人拜服。但是有多少人敢拍胸脯保证能把中文说的跟英文一样
溜?又有多少人用中文母语写文章能让人连声赞叹而不是忙着挑错别字改病句的?
又是什么样的体制下教育出来的博士,出国十年,回国后连“你在这个项目中起什么
作用?”这样的问题都听不懂了?说他装不懂也好,他真不懂也好,有没有人愿意反思,
这种高学历的“中文文盲”真的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
※ 来源:.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http://bbs.nju.edu.cn [FROM: 24.130.242.94]
--
※ 来源:.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http://bbs.nju.edu.cn [FROM: 220.112.250.201]
Like this:
Like Loading...
Related
很有感触~
LikeLike
这个系列其实写得挺好的
LikeLike